包头:寻找草原钢城的催化剂
发布时间:2019-06-20 14:02:23
能源地理
包头:寻找草原钢城的催化剂
文/宋炳茹
随着稀土产业的发展,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众多新业态不断涌现,再次改变了包头“草原钢城”的粗犷形象,为包头注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
每年5月,是包头最美的季节。敕勒川前的远山上,风车轻轻转动。近处,七彩大地上的郁金香在舒展的慢坡上流光溢彩,行走其间,仿佛误入色彩浓郁的欧洲小镇。在这里,人们既可捕捉到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边塞古风,又不难感受到现代园艺与白色风车所营造的时尚靓丽。
2019年5月,包头吸引人们目光的地方不再只是景色,还加入了一种资源——稀土。
5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情况,这让有“工业味精”之称的稀土矿开始受人关注。中国是稀土大国,截至2017年底,中国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,排在世界首位。其中,包头则以83.7%的占比,位列国内稀土储量第一。
包头不仅有稀土,还有铁矿。解放后,由于大型铁矿被发现,这里聚集起大批移民人口,一座闻名中外的钢城快速崛起。近20年来,稀土产业就像一剂催化剂,让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众多新业态不断涌现,再次改变了包头“草原钢城”的粗犷形象,为包头注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
富饶神山有宝藏
在蒙古语中,“包头”指的是“有鹿的地方”,所以包头又称鹿城。历史上,这里一直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通要冲,皮毛牲畜与粮食布帛交换的码头。
赵国雄关,秦朝古道,汉时边塞,金代堑壕,延续着生死离别的悲歌,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冲撞,激发出异乡人的诗情,除了闻名天下的《敕勒歌》,王之涣在这里生出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的奇思,王昌龄在这里抒发“不教胡马度阴山”的豪情,花木兰在这里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”,王昭君、蔡文姬在这里望大漠孤烟,思万里家国……在古代人眼里,这里代表的是天涯、是洪荒,是草原风光和边塞景象。
第一个用现代眼光发现包头矿藏的人,是时任北京大学地质学助教的丁道衡。1927年,年仅28岁的他随中国和瑞典两国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包头,并在偶然发现了富含铁矿的白云鄂博。
连续多日,他流连在这处蒙古语称为“富饶的神山”这个地方。在他的记载中,有“愈近矿砂愈富……愈上矿质愈纯”的内容。他不断地向随身携带的口袋里装入“黑斑灿然”的矿石,感受着这片宝藏的规模与质量不断带给他新的惊喜。
1933年,丁道衡考察结束返回北京,委托他的同学、对矿物分析有着深厚基础的何作霖,对他带回的白云鄂博铁矿石进行细致的光谱分析。在这些矿石中,何作霖意外发现了镧、铈、钇、铒等多种稀土元素。但在当时的工业与科学技术水平下,稀土的商业价值还不为世人所重视,战乱中,这一重大发现被长期搁置,并未受到与钢矿同样的重视。
“工业味精”争夺战
家里有矿,难免外人觊觎,对包头矿产资源最早垂涎的是日本人。
身处岛国资源匮乏,日本人早就窥伺绥西丰富的稀有金属矿藏,抗战爆发后,他们希望抢夺矿产,达到“以战养战”的目的。1940年,100多名日本矿物专家受命组成“帝国蒙疆矿业调查团”,随日军来到绥西,专门调查这里的矿业资源,以确定这些矿产资源对“圣战”的支撑能力。
当时,中国部队枪械装备远弱于日军,只有利用熟悉地形、百姓支持等优势,对抗侵略者。在包头,他们多次采用长途奔袭的掏心战术精准打击日军要害。1940年3月18日,中国部队突袭一股被逼进五原县城的日军,原以为会速战速决,却遭到了守城日伪军前所未有的抵死巷战,日军也从包头派大批兵力增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