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价之路
发布时间:2019-06-20 13:43:40
封面策划
新能源发展,
成于补贴,
困于补贴,
在面临千亿元补贴缺口的当下,
平价上网成为顺理成章之举。
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只有摆脱补贴依赖,
理顺各个环节,
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,
加快提质增效,
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。
平价之路
风电项目方面,10个省份进入首批名单。吉林、河南、黑龙江申报项目的装机容量位列前三位,且三省的申报项目总量都在100万千瓦以上。但是,内蒙古等已有平价项目落地的省市却没有出现在名单中。
之所以“想走却没能走”,有分析认为与地方政府对于审核的把握有关。据悉,此次平价上网项目的审核主要按照两个维度:一是需要经由特高压外送通道消纳的项目基本未获批复,二可能存在消纳问题的项目也未获批。
另外,参与平价上网项目的投资商中,民企明显多于国企。
据统计,约1200万千瓦的项目由民企开发,其中光伏970万千瓦,风电220万千瓦。其余的740万千瓦由国企开发,其中光伏510万千瓦,风电230万千瓦。
众所周知,新能源平价上网项目因为利润低,需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收益。实际报送情况也印证了这个观点。据统计,第一批平价上网项目中除个别特殊项目外,单体项目容量不少在5万千瓦以上,最大的达到50万千瓦,这意味着开发企业需要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。因此,民企并没有被认为是开发的主要参与者。但出现这样的结果,除了证明民企自身融资能力已不可小视外,也能看出民企希望提前布局新业态的思路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认为,这种思路是正常的。在新能源领域,企业不会只选择竞价或者平价一种项目,就像我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即便是少放,也多少放一些。平价项目是新的市场新的领域,不管项目多少,参与的企业就相当于参与到这一领域,且可能拿到相对优质资源并能先期获得经验,这对后续开发是有益的。
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尽管没有具体数量,但本批项目中的一部分是民企国企合作投资,这或许能成为未来企业参与平价上网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。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运营经验、灵活的技术研发能力;央企、国企则在资金、规模等方面更具优势。双方合作,将以更高效率实现各自目标。
怎么走?
从项目来源看,第一批平价上网项目可以分为两种:一是已备案竞价项目自愿转为平价的项目,二是新建平价项目。
和“重新建”相比,“自愿转”最初更被业内看好。因为今年4月发布的《关于推进风电、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项目建设的工作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曾明确提出,鼓励2018年或以前年度已核准(备案)或已配置的陆上风电、光伏发电项目自愿转为平价上网项目。在并网政策上,“自愿转”的优势也更大,特别是“项目单位承诺自愿转为平价上网项目,电网企业按最优先级别配置消纳能力”。
但从结果看,进入第一批名单的已备案项目并不算多——共计25个项目,规模110万千瓦,约占第一批全部项目的5%,其中90%是风电项目。从省份看,这类项目仅分布在吉林、辽宁、安徽三省。其中,以国企吉林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申报的项目最多,达到24.8万千瓦。